莫那魯道這個名字相信大家並不陌生
就算早已忘記歷史課本記載這名字的那一頁
他也曾經是新台幣二十元紀念幣的頭像人物
即使中學時期歷史唸得不錯
我相信大部分的學生,關於莫那魯道
還是只知道霧社事件和抗日英雄這些名詞
這位人士好像很值得尊敬,但他做了些什麼事其實我們了解很少
賽德克˙巴萊這部電影上映後
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,不管是原住民還是漢人
都紛紛開始注意到這段歷史
原來莫那魯道,霧社事件這背後竟然有這麼悲壯的故事
於是大家假日到清境農場看綿羊
到廬山泡溫泉,到奧萬大賞楓,到合歡山賞雪時
路過霧社的莫那魯道紀念碑,都會好奇地停下來看一下
在這之前據說乏人問津,但現在卻連警察都得出來巡視交通
引導停在路邊的車輛停到該停的地方去
莫那魯道是一位賽德克族的英雄人物
但是這個紀念碑入口卻是一個充滿漢人風格的牌樓
不意外,因為這是國民黨於抗戰勝利後時所立的
莫那魯道的事蹟也被理所當然的被歸類為抗日行動
雖然是出於尊敬這位英雄的好意
但是從頭到尾全然皆是以漢人的觀點來定位
說也心酸,莫那魯道生前即是為了捍衛自己的文化而戰
過世後,他的墳墓和紀念碑卻依然充滿另一個文化的色彩
莫那魯道當然是抗日,但在賽德克族人的眼中
特別是霧社群(Tgtaya)(註1),
這樣的行為是為了一個更崇高的理念
那就是Gaya(註2),他們的祖訓,他們的傳統思想
我想這在賽德克˙巴萊這部電影裡面已經說明得很清楚了
有機會不妨去觀賞一下這部悲壯的歷史電影
我們將重點擺回我在這個紀念碑所看見的,
從這個紀念碑,我除了看到強勢文化色彩的建築,
還看到了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不了解
近幾年剛通過正名(註3)的賽德克族,
長久以來都是被歸類為泰雅族,
因此在這紀念碑上的故事依然還是寫著"泰雅族抗日英雄"
這也難怪,經過賽德克˙巴萊這部電影後,
身為這部片電影文化歷史總顧問,
本身也是霧社群馬赫坡社(註4)後裔的郭明正老師,
希望能夠將這紀念碑正名為賽德克紀念碑。
據我所知,原住民的族名在各族語裡都有"人"的意思
而最好區別各族的方法就是,看他們是如何自稱
賽德克人即是自稱Seediq/Sediq/Sejiq(註5)
他們不會稱自己為泰雅人(Atayal),
想想看,自己國籍為中華民國,自稱台灣人
但是在國際上被強行歸類為中國人
你的內心感受如何,他們的感受就是如何
將心比心,我認為這樣的正名是有意義的!
每一個文化都有他的價值所在
這種價值就是來自於種族的自我認同感
很不幸的他們的自我認同還必須經過"外來政權"的認同才算數
沒錯,我們才是外來政權,那一直都是他們的土地
那是他們應得的,畢竟他們已經被剝奪得太多
我並不是想搞什麼族群分裂
而是由這樣的事件,所得到更深刻的省思
在台灣這塊小島,有許多不同的族群生活在一起
彼此應該尊重彼此的文化,而不是互相攻訐,搞分裂
唯有互助互重,我們才能團結力量大
如果連島內自己的和平都沒能搞定
要如何去跟別的國家談和平呢?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莫那魯道的銅像據說就跟他生前一樣英挺不屈,
這代表他過世後依然守護的這片土地的賽德克族後裔們,
那天在霧社的仁愛國小巧遇幾個賽德克族的小朋友,
他們很熱情的來要我們和他們一起打籃球,
他們的活力和體力,讓我想起了電影裡面,
那些在日本人走都走不穩的森林裡卻健步如飛的賽德克勇士們,
以他們的年紀,當然籃球沒辦法贏我們,
但我相信幾年後如果有機會回到這方跟他們挑戰
我們絕對是被電到累趴在地上吧!
這時候在對面看著的祖靈莫那魯道,
或許正在笑著說:"這才是令我驕傲的賽德克子孫啊!"
註1. 賽德克族依語系主要分為三個語群:
Seediq Tgtaya, Sediq Toda和Sejiq Truku,
莫那魯道則屬於Tgtaya,一般翻譯為霧社群或德固達雅群。
註2. Gaya為賽德克傳統祖訓,是生活一切必須遵循的規律,
例如賽德克族的紋面和獵首文化即使屬於Gaya的一部分。
註3. 賽德克族在2008年正式通過正名,成為台灣官方第十四族原住民。
在此之前一直被歸類為泰雅族(Atayal),實際上二族間語言並不互通。
註4. 馬赫坡社(Mahebo)為莫那魯道的故鄉,今為廬山溫泉區。
註5. 見註1. 賽德克族不同語群間的發音會略有不同。
其中Sejiq Truku現以Truku自稱,以於2004年正名為太魯閣族,
甚至較賽德克族早通過官方正名。
(以上內容為參考資料,如有錯誤,請不吝指正)